进入夏天,我爹我娘以十足十的热情投入到了一项活动中:抓知了猴。原本每天八九点的电话都打不通了,因为他们都在外面找知了猴,原本九十点钟一定要睡觉的老人,也不困了,经常奋战到晚上十一点多,留下一个落寞的远方游子我一脸的汗,感觉自己的重要位置被知了猴抢了。知了猴在每年夏季最热的时候,太阳落山以后的晚上,悄悄的从地底钻出来,爬到附近可以爬的东西上,比如树上,比如庄稼上。

然后,等待几个小时,就慢慢褪掉外壳,变身成为知了。等到第二天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它们就知了知了的叫起来。在山东大地上,每一只可以在骄阳下欢歌的知了,都是一只撞了大运的幸运儿——它居然可以逃脱山东人的胃。山东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热爱吃油炸知了猴的,我也不知道。反正我有记忆开始就有这个传统了。那时候,夏日傍晚,经常看到小孩子三五成群的在地上抠抠这里、抠抠那里,去看那些一点点大的小窟窿有没有可能很容易的抠成一个指头粗细的大洞口。

西游记这本书中解释,猴子的出现是一块吸收了日月之精华的石头,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是一块特殊的石头形成的,受到了日月精华,所以才会形成猴子的模样。西游记里说孙悟空是集天地之精华的一块石头里蹦出来的,而且孙悟空在蹦出来以后去菩提老祖那里学习了很多的技能。前文中提到,取经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它的神话色彩变得浓厚。不过这是我们假设的它在民间流传的情况,然而“猴子的出现”使得这个假设得到了一定的证实。

我们从刊印于南宋的唐五代寺院俗讲的底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发现了这只“猴子”存在于取经故事的书面证据。这在《西游记》的世代累积的演变过程中是一个转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在发现的西游记转变为神魔小说的最早的文本雏形。《取经诗话》中“猴子”的出现,也并非是突兀的。在《取经诗话》之前,民间已有“猴子”的流行,如《清平山堂话本》中的《陈巡检梅岭失妻记》是宋代作品,已有“齐天大圣,神通广大,变化多端”的描写,刘后村亦有“取经烦恼猴行者,吟诗输鹤阿师”的诗句。
2、孙悟空什么时候出生的关于孙悟空生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据本楼主遍巡《西游记》,仔细考证,终于得出结果:孙悟空生于公元前578年前后。至于依据嘛,听我慢慢道来:孙悟空在五行山被唐僧救出之前,主要经历的大事有:学艺、闹龙宫地府、当弼马温、大闹天宫、被困五行山,孙悟空学艺时具体年龄书中无明确说明,但后来在闹地府时则有具体数字,《西游记》第三回孙悟空翻生死簿时看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也就是说,孙悟空此时已出生342年。